
当今已从传统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且风险并不只拘囿在某一个人,某一个地区和领域,而是波及到世界每一个角落。通过接受媒介的风险信息传播以规避和降低风险,已成为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人们的生产必须,是其做出风险决策的依据。
风险传播是指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他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应。更明确地说,风险传播是信息在利益团体之间,进行任何有目的的交换、传播或传送。媒介不仅是风险沟通的中介,同时也是风险沟通的主体之一。
一、媒介风险传播的角色定位
随着风险社会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发现,权威专家已经不能对某些事件或情况做出确定性的、准确的解释或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对于同一事件,专家们的已经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专家的权威性被风险社会打断,风险定义与建构的主体也因此变得多元化。
在风险传播中,媒介用文字、图像及各种数字信息具象化风险,媒介对风险选取的传播较多、报道侧面等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普通社会成员所感受到的风险,实际上是一种由传媒提供的“再现风险”,可以说,传媒是人们感知风险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通过风险传播参与了风险的定义与建构。
媒介参与风险定义与建构的角色,使它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刃性。准确、恰如其分的风险预警,如实、全面的风险信息,正确的风险引导将带领社会成员妥善应对风险,采取正确的风险决策;相反,如果媒介肆意夸大、扭曲风险信息,则会影响社会成员对于风险的判断,引起焦虑和恐慌,加重风险的危害性,甚至导致新风险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就成了风险制造者。
二、媒介风险制造的原因
回顾21世纪以来的风险事件,会发现很多由于传媒的不当风险传播而加剧的案例,部分媒体已经成为风险的动力或源泉。
1.参与性的增强和准入门坎降低
随着网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发表看法成为舆论表达的重要途径。由网络事件的传播引发社会紧张和大众焦虑不断增加,区域性,地方性事件借助网络可以得到不断的放大,从而引发全国甚至全球性的危机。
较之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参与性更强。它的平等特点可以使公民获得与组织和政府平等的身份和话语权,有利于公民以个人身份发表意见和看法,公民可以引起、呈现风险争议,引起风险论争。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特点,有助于各种不同观点的呈现和论争,在平等基础上进行风险沟通,有助于公民提高风险认识,主动参与到集体的决策中,为决策民主培养合格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媒体还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了解民间对风险的看法,进行风险沟通的平台。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风险争议自然就是社会上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由于网络强烈的时效性,更新异常之快,这就给信息整合带来不便。大容量的信息流导致信息泛滥,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阻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这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放大器,造成社会资源空耗,引发媒体恐慌。
2.议题设置不当或进行风险炒作
社会成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媒体对风险的定义和构建。现在的有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因渴望重大新闻的心理,甚至是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而不当的设置风险议题,用自我假想的社会责任感,无限地夸大风险,或者把自己似是而非的对风险的推测和猜疑作为科学的见解与专家的意见混在一起,对风险进行扭曲的解读,使本来就紧张和不安的受众更加恐慌。
3.风险信息提供不准确、不充分
我们平时所说的信息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对于新闻传播的重大意义。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传播者的专业素养、媒介的信息疏漏以及某些利益链条的限制使得媒介在风险传播时提供信息不充分,从而加剧受众接受风险信息时的恐慌心理,有时甚至会引发新的风险。
三、预防和应对媒介风险制造的策略
上文对媒介的风险制造的原因做了几点分析,如何预防或者降低这种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辅相成,促进媒介融合。加强社会责任感,严格的约束自己。发挥好自身深度报道的优势,对每一件可能引起舆论风波的重大事件应加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报道,加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这样可以给广大受众提供准确的,值得信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2.媒介在风险传播中对于风险争议的呈现、风险论争的发起、风险沟通的进行要把关注点和落脚点放在公共利益上,在采写编发新闻时不能借口新闻价值的某些形式因素如及时性、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等,而忽略和漠视公众关注的公共利益。媒介必须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己任。并且媒介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出发点,不得以公共兴趣、经济利益等为由漠视、损害公众关注的公共利益。
3.媒体要巧设议程,正确引导舆论。不少公共危机事件最初引发的往往是激昂的情绪表露,这其实是一种“潜舆论”状态。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应该巧妙的设置议程,进行适当引导,指导受众正确对待媒介提供的风险信息,避免形成新的风险。
4.危机传播要保障动态媒介反映策略,在媒体导向与公众舆论之间实现信息传播平衡,同时要考虑报道对象与报道观点的平衡。报道适时、批评适当,把握好一个“度”,全面实现媒体责任。